一千多年前,日本有一座古城,城主的小公主长得非常美丽,像秋月般清明柔和,人见人爱;人们心中若有烦恼,一见到她就自然而然生起欢喜心,因此大家都称她为“光明女子”。 公主十四、五岁时,向父亲请求说:“我希望到城里去,看看百姓的生活情形。”城主觉得女儿已长大,应该多了解世间的人事物,于是命令家丁随小公主到城里去。 小公主走在市集里,面带微笑,很亲切地和大家打招呼;她典雅的气质与秀丽的容貌令人欣慕、赞叹,见到她的人都说:“哦!果真名不虚传啊!” 当她走到一家布行的门前,听到里面有人大声吵闹,因此进去看看,原来是买主和卖主起争执,买的人说:“你给我的布不够长。”卖的人却说:“你要的长度我已经给你了。”两人为此争吵不休。 公主亲切地对他们说:“你们为了这点事情而吵架,不是很伤感情吗?来,我替你们量量看。” 她拿了一支标准尺为他们量布,然后说:“看!用标准尺来量是最公平的,要多长就可以量多长;若是以重量计算,就用磅秤来秤。如此不是皆大欢喜吗?人人皆以标准的方法来计量,就不会产生纷争了!”大家都赞叹小公主不只长得美丽,也很有智慧。 三年后,公主已十八岁,被日本皇室选为圣武天皇的妻子,成为──光明皇后。 皇后笃信佛教,贤慧过人,以“大爱”母仪天下,她请求天皇建造“大悲院”行善布施,帮助苦难的人;第二年,再请建“施药院”,为贫病孤老的人提供医药。 当时的百姓,都觉得皇后是菩萨的化身,皇后却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。由于当时日本人要洗澡相当不方便,所以她又要求天皇建一千个浴池,并且发愿为一千个不方便自己洗澡的人服务。天皇很感动,马上答应皇后的请求。 浴池建好之后,皇后天天亲自清洗浴池,放干净的水让民众沐浴,其中若有老人、儿童、病患,皇后就亲自为他们洗澡。 经过两年多,皇后已服务了九百九十九人,当第一千位来到浴池边时,所有人都大吃一惊!因为他全身溃烂恶臭,连头发和胡子也因皮肤溃烂而几乎掉光了……皇后身边的人都悄悄躲开了,皇后看了也很震惊,不过她还是面带笑容,默默地向佛祈祷,希望自己能有清净光明的心与良善的德行,不要排斥眼前这位可怜的人。她不断地祈祷,脸上流露慈祥的光辉,开始为他洗澡。 此时,这个病人好像是自言自语,又像是跟皇后说话似地喃喃说道:“我的病已经很多年了,看医生、吃药都无效,不过曾有一位名医指示说,若有一位高贵而且心地善良的人愿意为我吸除身上的脓血,那我的病一定会好。” “如果帮你吸掉身上的脓血,你的病真的会好吗?”皇后问道。病人回答:“是的,若能如此,我就可以脱离病苦。” “只要你的病能好,我愿意为你服务。”于是皇后真的趴下来为病人吸出身上的脓血! 就在此时,病人的身体散发一片光明与清香,现出观世音菩萨洁净庄严的法相!菩萨赞叹皇后:“你身心合一、清净光明,确实是真佛子啊!”然后就消失不见了。 皇后内心非常欢喜,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别人做不到的事。 当晚入睡时,她听到一个有力而温和的声音说:“请照顾好你的心,不要骄傲啊!”皇后觉得很惭愧,自己只做了一点好事,就觉得了不起,幸好这种自大的心念一生起,菩萨就及时教导她;因此她很感恩,赶紧到佛像前顶礼膜拜,向佛忏悔。从此以后,她更加虔诚地为全国百姓服务。 圣武天皇与光明皇后以慈悲仁念对待人民,他们在位期间,是日本的太平圣世。 行善布施,须抱持“三轮体空”的精神,分分秒秒都不可让清净的心念,受到自大自满心态的污染! 一千多年前,日本有一座古城,城主的小公主长得非常美丽,像秋月般清明柔和,人见人爱;人们心中若有烦恼,一见到她就自然而然生起欢喜心,因此大家都称她为“光明女子”。公主十四、五岁时,向父亲请求说:“我希望到城里去,看看百姓的生活情形。”城主觉得女儿已长大,应该多了解世间的人事物,于是命令家丁随小公主到城里去。小公主走在市集里,面带微笑,很亲切地和大家打招呼;她典雅的气质与秀丽的容貌令人欣慕、赞叹,见到她的人都说:“哦!果真名不虚传啊!”当她走到一家布行的门前,听到里面有人大声吵闹,因此进去看看,原来是买主和卖主起争执,买的人说:“你给我的布不够长。”卖的人却说:“你要的长度我已经给你了。”两人为此争吵不休。公主亲切地对他们说:“你们为了这点事情而吵架,不是很伤感情吗?来,我替你们量量看。”她拿了一支标准尺为他们量布,然后说:“看!用标准尺来量是最公平的,要多长就可以量多长;若是以重量计算,就用磅秤来秤。如此不是皆大欢喜吗?人人皆以标准的方法来计量,就不会产生纷争了!”大家都赞叹小公主不只长得美丽,也很有智慧。三年后,公主已十八岁,被日本皇室选为圣武天皇的妻子,成为──光明皇后。皇后笃信佛教,贤慧过人,以“大爱”母仪天下,她请求天皇建造“大悲院”行善布施,帮助苦难的人;第二年,再请建“施药院”,为贫病孤老的人提供医药。当时的百姓,都觉得皇后是菩萨的化身,皇后却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。由于当时日本人要洗澡相当不方便,所以她又要求天皇建一千个浴池,并且发愿为一千个不方便自己洗澡的人服务。天皇很感动,马上答应皇后的请求。浴池建好之后,皇后天天亲自清洗浴池,放干净的水让民众沐浴,其中若有老人、儿童、病患,皇后就亲自为他们洗澡。经过两年多,皇后已服务了九百九十九人,当第一千位来到浴池边时,所有人都大吃一惊!因为他全身溃烂恶臭,连头发和胡子也因皮肤溃烂而几乎掉光了……皇后身边的人都悄悄躲开了,皇后看了也很震惊,不过她还是面带笑容,默默地向佛祈祷,希望自己能有清净光明的心与良善的德行,不要排斥眼前这位可怜的人。她不断地祈祷,脸上流露慈祥的光辉,开始为他洗澡。此时,这个病人好像是自言自语,又像是跟皇后说话似地喃喃说道:“我的病已经很多年了,看医生、吃药都无效,不过曾有一位名医指示说,若有一位高贵而且心地善良的人愿意为我吸除身上的脓血,那我的病一定会好。”“如果帮你吸掉身上的脓血,你的病真的会好吗?”皇后问道。病人回答:“是的,若能如此,我就可以脱离病苦。”“只要你的病能好,我愿意为你服务。”于是皇后真的趴下来为病人吸出身上的脓血!就在此时,病人的身体散发一片光明与清香,现出观世音菩萨洁净庄严的法相!菩萨赞叹皇后:“你身心合一、清净光明,确实是真佛子啊!”然后就消失不见了。皇后内心非常欢喜,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别人做不到的事。当晚入睡时,她听到一个有力而温和的声音说:“请照顾好你的心,不要骄傲啊!”皇后觉得很惭愧,自己只做了一点好事,就觉得了不起,幸好这种自大的心念一生起,菩萨就及时教导她;因此她很感恩,赶紧到佛像前顶礼膜拜,向佛忏悔。从此以后,她更加虔诚地为全国百姓服务。圣武天皇与光明皇后以慈悲仁念对待人民,他们在位期间,是日本的太平圣世。行善布施,须抱持“三轮体空”的精神,分分秒秒都不可让清净的心念,受到自大自满心态的污染!
一般我们厌离娑婆,要观照这个世间的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包括把他人的痛苦也观照为自己的痛苦才能生出厌离心。可能这些说的很多,也无动于衷。 宋代有一个大官员叫吴信叟,可能由于做官,家庭环境很好,他也害怕自己厌离心很难出得来,就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。他做了一口棺材,每天晚上就在棺材里面睡觉,等到早上三点钟的时候,就让童子来敲这个棺材——敲醒他:“吴信叟,三界无安不能停,西方极乐当往生。” 他一听敲这个棺材,马上起来坐在棺材里面:“阿弥陀佛!阿弥陀佛!”睡在棺材里面都想着“我每天都要死”。 所以他把求往生的心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界的心,放在每天都要面对的这样一个状态当中,把死挂在眉梢上:“我今晚上就要死,我拿什么去往生?如果我念佛不能相应,我如何面对阎王爷?”生命不是有多长的,生命在呼吸间。 所以这个“念死”,是兼顾厌离娑婆、欣求极乐的方法之一。多念死!一般人怕死,不想死,害怕念这个死,一听到这个死,他都不愿讨论,好像“别人死了是别人的事情,这个死跟我无关”。现在你要把死跟自己天天照面,你可以试试这个方法。 一般我们厌离娑婆,要观照这个世间的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包括把他人的痛苦也观照为自己的痛苦才能生出厌离心。可能这些说的很多,也无动于衷。宋代有一个大官员叫吴信叟,可能由于做官,家庭环境很好,他也害怕自己厌离心很难出得来,就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。他做了一口棺材,每天晚上就在棺材里面睡觉,等到早上三点钟的时候,就让童子来敲这个棺材——敲醒他:“吴信叟,三界无安不能停,西方极乐当往生。”他一听敲这个棺材,马上起来坐在棺材里面:“阿弥陀佛!阿弥陀佛!”睡在棺材里面都想着“我每天都要死”。所以他把求往生的心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界的心,放在每天都要面对的这样一个状态当中,把死挂在眉梢上:“我今晚上就要死,我拿什么去往生?如果我念佛不能相应,我如何面对阎王爷?”生命不是有多长的,生命在呼吸间。所以这个“念死”,是兼顾厌离娑婆、欣求极乐的方法之一。多念死!一般人怕死,不想死,害怕念这个死,一听到这个死,他都不愿讨论,好像“别人死了是别人的事情,这个死跟我无关”。现在你要把死跟自己天天照面,你可以试试这个方法。
无数劫以前有一只猴子,它在深山中修行,它的心地非常仁慈、友爱,能够爱同在山林中的一切动物,心中常怀有大慈大悲的心念。 有一天它在树上采水果时,突然听到山谷中很深很深的地方,传来求救的声音。它内心就想:虽然断崖山谷很深,很危险,但不忍心不去救他。所以还是循著声音,想尽办法攀著树枝、草木,甚至是石壁,不断从上往下行去,终于在深谷中发现一个受伤的人。 它就说:“来!趴在我的背上,我背你上去。”这个人很重,但它把人背在背上,虽然猴子四肢敏捷,但山壁实在太陡峭了,就算是自己一个要攀爬上去都有困难了,更何况现在背后又背了一个人,最后仍在非常危险又很辛苦的情形下,爬上了山顶。到了安全之地后,它把人放了下来,就说:“你安全了!”猴子就累得倒在树下睡著了。 这个人一开始也很感恩,稍事休息后,就想到自己从跌入山谷至今,也是饥乏疲累,很需要食物补充体力。现在虽然离开了山谷,但要离开这座山,还有很长的山路要走,没有体力怎么离开呢? 他看到在树下的猴子睡得非常沉,突然心起歹念,就想:“它只是一只猴子,我是人,动物生来就是要给人吃的。我饿了好几天,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,我要填饱肚子,才有体力离开这座山。这里只有这只猴子可吃,如果吃了它的肉充饥,我就有力气离开了。” 主意打定后,他就拿起一粒石头,朝著猴子的头丢过去。猴子被石头砸到后,并没有死,只是头部受伤了。猴子马上敏捷地爬到树上去。它居高临下看著这个人,很怜悯的哭了。 它的心一点都不怨恨,只是想不到人类的心,怎么会这么凶恶残酷?它在心里发愿:“我要赶紧修行,虽然我有慈爱的心,也有力气去救他的人;不过我的德还不能感化他,所以我要赶紧再修行,将来德行力量俱全时,我还要来度他。”这只猴子就是日后的释迦牟尼佛。 单纯是至上妙法佛陀在过去生中,不论是人身或是动物身,身形虽不同,却是心性统一,都是坚守那念清净的因,怀著慈爱的心态,不论碰到何种境界,这念爱,这念慈,始终不变,心还是很清净,丝毫不受到污染,因此能化周围污浊的缘为清流。 我们面对赞叹或是毁谤时,一定要时时保持住自己的心。听到赞叹要当成勉励,听到毁谤要当作警惕。如果能把是非当教育,不但不会受到境界影响,还能时时起感恩心,也会同情怜悯愚昧的人,要再发更大的心,更大的愿,期待有朝一日还要度他,希望有一天他能识得善恶的因缘。 学佛很简单,就是顾好清净的因缘。因就是内心的种子,缘是接触的外在境界。能让因缘清净,就能转恶缘为善缘,人事也就会圆融。佛陀的教育要好好把握,法是简单的,并不复杂,凡夫才会把法复杂化,如果是圣人,就能够单纯化,单纯就是最妙的清净法。例如不与人计较,保持自己的一念心没有起心动念,这就表示心没有受到外境污染;即使人家对我不好,但自己心中不起恨意,这也表示心没有被污染。 最简单的一句话:‘前脚走,后脚放。’只要这条路是正确的,向前走去,就是精进。让心不受染著,这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。 无数劫以前有一只猴子,它在深山中修行,它的心地非常仁慈、友爱,能够爱同在山林中的一切动物,心中常怀有大慈大悲的心念。有一天它在树上采水果时,突然听到山谷中很深很深的地方,传来求救的声音。它内心就想:虽然断崖山谷很深,很危险,但不忍心不去救他。所以还是循著声音,想尽办法攀著树枝、草木,甚至是石壁,不断从上往下行去,终于在深谷中发现一个受伤的人。它就说:“来!趴在我的背上,我背你上去。”这个人很重,但它把人背在背上,虽然猴子四肢敏捷,但山壁实在太陡峭了,就算是自己一个要攀爬上去都有困难了,更何况现在背后又背了一个人,最后仍在非常危险又很辛苦的情形下,爬上了山顶。到了安全之地后,它把人放了下来,就说:“你安全了!”猴子就累得倒在树下睡著了。这个人一开始也很感恩,稍事休息后,就想到自己从跌入山谷至今,也是饥乏疲累,很需要食物补充体力。现在虽然离开了山谷,但要离开这座山,还有很长的山路要走,没有体力怎么离开呢?他看到在树下的猴子睡得非常沉,突然心起歹念,就想:“它只是一只猴子,我是人,动物生来就是要给人吃的。我饿了好几天,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,我要填饱肚子,才有体力离开这座山。这里只有这只猴子可吃,如果吃了它的肉充饥,我就有力气离开了。”主意打定后,他就拿起一粒石头,朝著猴子的头丢过去。猴子被石头砸到后,并没有死,只是头部受伤了。猴子马上敏捷地爬到树上去。它居高临下看著这个人,很怜悯的哭了。它的心一点都不怨恨,只是想不到人类的心,怎么会这么凶恶残酷?它在心里发愿:“我要赶紧修行,虽然我有慈爱的心,也有力气去救他的人;不过我的德还不能感化他,所以我要赶紧再修行,将来德行力量俱全时,我还要来度他。”这只猴子就是日后的释迦牟尼佛。单纯是至上妙法佛陀在过去生中,不论是人身或是动物身,身形虽不同,却是心性统一,都是坚守那念清净的因,怀著慈爱的心态,不论碰到何种境界,这念爱,这念慈,始终不变,心还是很清净,丝毫不受到污染,因此能化周围污浊的缘为清流。我们面对赞叹或是毁谤时,一定要时时保持住自己的心。听到赞叹要当成勉励,听到毁谤要当作警惕。如果能把是非当教育,不但不会受到境界影响,还能时时起感恩心,也会同情怜悯愚昧的人,要再发更大的心,更大的愿,期待有朝一日还要度他,希望有一天他能识得善恶的因缘。学佛很简单,就是顾好清净的因缘。因就是内心的种子,缘是接触的外在境界。能让因缘清净,就能转恶缘为善缘,人事也就会圆融。佛陀的教育要好好把握,法是简单的,并不复杂,凡夫才会把法复杂化,如果是圣人,就能够单纯化,单纯就是最妙的清净法。例如不与人计较,保持自己的一念心没有起心动念,这就表示心没有受到外境污染;即使人家对我不好,但自己心中不起恨意,这也表示心没有被污染。最简单的一句话:‘前脚走,后脚放。’只要这条路是正确的,向前走去,就是精进。让心不受染著,这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。
所谓“天生我才必有用”,人来世间,都有各自的使命,唯有尽量发挥自己的优点,为人群服务,才能展现生命的妙用。 战国时代有位哲学家庄周,有一天,庄周的朋友惠施告诉他:“魏王给了我一些大葫芦的种子,我把它们拿去种,长出来的葫芦果然很大,可以容纳五升的水,但是装满水后拿起来就破了。既然无法装水,我就把葫芦剖成两半当勺子,可是因为它太宽,深度又浅,所以也不方便使用。我一气之下就把它打破了。” 庄周听了,惋惜地说:“哎呀!多可惜,既然不能用来装水,那你为何不编一个网把葫芦网住,然后系在腰间,这样不就可以在水上载浮载沈、悠哉游哉吗?多逍遥自在啊!若懂得使用它,它就是很好的东西,可惜你不会用,竟然把它毁坏了。 庄周说的这番话,和人生的道理很相似,人各有优缺点,我们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在那里,尽量发挥它的妙用来为人群服务,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。 所以,能够真正认识自己,才是最有用的人生。所谓“欲知人,先知己”,若不认识自己,只想了解别人,是本末倒置,也是很痛苦的事。想认识自己,就要反观自心,一定要多用心! 所谓“天生我才必有用”,人来世间,都有各自的使命,唯有尽量发挥自己的优点,为人群服务,才能展现生命的妙用。战国时代有位哲学家庄周,有一天,庄周的朋友惠施告诉他:“魏王给了我一些大葫芦的种子,我把它们拿去种,长出来的葫芦果然很大,可以容纳五升的水,但是装满水后拿起来就破了。既然无法装水,我就把葫芦剖成两半当勺子,可是因为它太宽,深度又浅,所以也不方便使用。我一气之下就把它打破了。”庄周听了,惋惜地说:“哎呀!多可惜,既然不能用来装水,那你为何不编一个网把葫芦网住,然后系在腰间,这样不就可以在水上载浮载沈、悠哉游哉吗?多逍遥自在啊!若懂得使用它,它就是很好的东西,可惜你不会用,竟然把它毁坏了。庄周说的这番话,和人生的道理很相似,人各有优缺点,我们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在那里,尽量发挥它的妙用来为人群服务,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。所以,能够真正认识自己,才是最有用的人生。所谓“欲知人,先知己”,若不认识自己,只想了解别人,是本末倒置,也是很痛苦的事。想认识自己,就要反观自心,一定要多用心!
从前有一位农夫,原本过著安贫乐道的生活,天天拿著锄头“巡田看水”,逍遥自在。 有一天,他挖地时,突然“铿”一声,挖到一个瓮,瓮里有一尊金光闪闪的金罗汉! 他把金罗汉拿给金匠鉴定,金匠说:“恭喜你!这是纯金的金罗汉!”又说:“有一尊,一定还有其他十七尊,如果十八尊都收集到,那就价值连城啊!” 农夫回来以后,立即不眠不休地挖,把全部的田地挖得天翻地覆!他一心一意只想挖到另外十七尊,从前逍遥自在的日子,离他愈来愈远了……以前这位农夫什么都没有,过得逍遥自在,现在有了一尊金罗汉,却寝食难安。 如果他能这样想:“有了一尊金罗汉,我已经很欢喜、很满足了!”那么他仍然可以过著心灵自在的生活。但是,他打开了欲念之门,无止境地追求,心中充满无尽的烦恼!就像翻动了一湖水,水易止,然而欲念却像狂猿野马般难以遏止。 所以,我常说“心要照顾好”!心境若能“静寂清澄”,就是最美好的境界! 从前有一位农夫,原本过著安贫乐道的生活,天天拿著锄头“巡田看水”,逍遥自在。有一天,他挖地时,突然“铿”一声,挖到一个瓮,瓮里有一尊金光闪闪的金罗汉!他把金罗汉拿给金匠鉴定,金匠说:“恭喜你!这是纯金的金罗汉!”又说:“有一尊,一定还有其他十七尊,如果十八尊都收集到,那就价值连城啊!”农夫回来以后,立即不眠不休地挖,把全部的田地挖得天翻地覆!他一心一意只想挖到另外十七尊,从前逍遥自在的日子,离他愈来愈远了……以前这位农夫什么都没有,过得逍遥自在,现在有了一尊金罗汉,却寝食难安。如果他能这样想:“有了一尊金罗汉,我已经很欢喜、很满足了!”那么他仍然可以过著心灵自在的生活。但是,他打开了欲念之门,无止境地追求,心中充满无尽的烦恼!就像翻动了一湖水,水易止,然而欲念却像狂猿野马般难以遏止。所以,我常说“心要照顾好”!心境若能“静寂清澄”,就是最美好的境界!
人生病有时候是对人类的一种警惕,让我们知道人生的无常,不知道什么时候病苦灾难会来临,警惕我们要赶快把握人生:今天不做、明天不做、今年不做,不知道是否还有明天、明年可做?因此而能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不敢松懈。 不只是凡夫身有病是正常,连佛也会有病啊! 有一天佛陀和阿难出去托钵,他们居住的地方和人群聚居的地方有一段距离,当走到树林和乡村交界处时,地上有很多断落的树枝和竹刺,佛陀一不小心脚底刺到断裂的树根,痛彻心肺,弟子们赶快把他扶回居住的精舍,他痛到昏过去。 二千年前医学并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可以送到医院去,他们用土方为他敷伤,可是佛陀的脚仍然又痛又肿,人也昏迷不醒。很多弟子都非常的担心,在家的居士也很惊慌,怕佛陀因此而消失在人间。 一位大臣匆匆忙忙的跑住王宫内向国王报告:“不得了啊!佛陀的脚被树枝刺伤,现在非常的危急。” 国王听了这个消息,心中非常著急,等到心定下来时说:“我们现在赶快去探望佛。”车子到精舍门口时他就赶快下车,并把王冠拿下,衣服整理好,表示对佛的敬重。 他恭恭敬敬的跑到佛陀的床前,看到佛陀仍旧昏迷不醒,他就屈膝在床前,牵著佛的手说:“佛啊!我是阿阇世,我听到你受了重伤马上赶来。佛陀!您一定要怜愍众生,您走不得啊!世间国家都需要您啊!” 佛陀睁开眼,牵著国王的手说:“你起来坐著。 ”国王就坐在床边,佛陀也由弟子扶著坐了起来,弟子们全都围靠过来,佛陀又开始为他们说法了。佛陀向四众弟子说:“人在世间,总是乘业而来;带业而去却又乘业而来。” 佛说:“过去生中,我虽然生生为行善道,但难免也有一些观念错误;一念差错,千劫难逃啊!所以每一世我都欢喜的消业,虽然该消的业消了,但未消的余业犹存,所以我还继继在消受余报啊!” 诸位,我们听了这段小故事,就可以知道佛陀虽然已经成佛了,但他的身躯还是父母所生的肉体啊!所以一枝树枝都可以伤到佛的脚,细菌也会使他的伤口肿起来,疼痛不已啊!甚至到昏迷的程度;何况我们是凡夫呢? 正因为我们是凡夫,所以更该知道身体病痛是正常的事,只身病心不病,身体有了小病痛就要视为自然的现象,更要时时警惕自己人生无常。要好好把握人生,提醒我今天不做,不知是否还有明天可做? 我们有一分的力量就要赶紧付出,付出才是我们的本分,助人也是快乐的根本,如果我们都能这么想,做一分就可得一分。 反过来说我们如果做了一点点,就想说我已经有在做了为什么还会再生病?那就不只是身在病,连心也有求不尽的病了。 人生病有时候是对人类的一种警惕,让我们知道人生的无常,不知道什么时候病苦灾难会来临,警惕我们要赶快把握人生:今天不做、明天不做、今年不做,不知道是否还有明天、明年可做?因此而能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不敢松懈。不只是凡夫身有病是正常,连佛也会有病啊!有一天佛陀和阿难出去托钵,他们居住的地方和人群聚居的地方有一段距离,当走到树林和乡村交界处时,地上有很多断落的树枝和竹刺,佛陀一不小心脚底刺到断裂的树根,痛彻心肺,弟子们赶快把他扶回居住的精舍,他痛到昏过去。二千年前医学并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可以送到医院去,他们用土方为他敷伤,可是佛陀的脚仍然又痛又肿,人也昏迷不醒。很多弟子都非常的担心,在家的居士也很惊慌,怕佛陀因此而消失在人间。一位大臣匆匆忙忙的跑住王宫内向国王报告:“不得了啊!佛陀的脚被树枝刺伤,现在非常的危急。”国王听了这个消息,心中非常著急,等到心定下来时说:“我们现在赶快去探望佛。”车子到精舍门口时他就赶快下车,并把王冠拿下,衣服整理好,表示对佛的敬重。他恭恭敬敬的跑到佛陀的床前,看到佛陀仍旧昏迷不醒,他就屈膝在床前,牵著佛的手说:“佛啊!我是阿阇世,我听到你受了重伤马上赶来。佛陀!您一定要怜愍众生,您走不得啊!世间国家都需要您啊!”佛陀睁开眼,牵著国王的手说:“你起来坐著。”国王就坐在床边,佛陀也由弟子扶著坐了起来,弟子们全都围靠过来,佛陀又开始为他们说法了。佛陀向四众弟子说:“人在世间,总是乘业而来;带业而去却又乘业而来。”佛说:“过去生中,我虽然生生为行善道,但难免也有一些观念错误;一念差错,千劫难逃啊!所以每一世我都欢喜的消业,虽然该消的业消了,但未消的余业犹存,所以我还继继在消受余报啊!”诸位,我们听了这段小故事,就可以知道佛陀虽然已经成佛了,但他的身躯还是父母所生的肉体啊!所以一枝树枝都可以伤到佛的脚,细菌也会使他的伤口肿起来,疼痛不已啊!甚至到昏迷的程度;何况我们是凡夫呢?正因为我们是凡夫,所以更该知道身体病痛是正常的事,只身病心不病,身体有了小病痛就要视为自然的现象,更要时时警惕自己人生无常。要好好把握人生,提醒我今天不做,不知是否还有明天可做?我们有一分的力量就要赶紧付出,付出才是我们的本分,助人也是快乐的根本,如果我们都能这么想,做一分就可得一分。反过来说我们如果做了一点点,就想说我已经有在做了为什么还会再生病?那就不只是身在病,连心也有求不尽的病了。
人之初、性本善,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,但是被后天习气薰染,而有种种不同的心态。 在一个乡村里有户人家,家中有奶奶、爸爸和妈妈,还有一个小男孩。他们家附近有座佛寺。这孩子个性耿直,反应有些迟钝,但妈妈还是很有爱心地扶养他。 男孩到了就学年龄时,父母送他去上学,但是,有些同学曾欺负、嘲笑他:“呆子来了!呆子来了!”可是不管同学如何作弄他,他都不会生气,只是远离那些同学,自得其乐地游戏。 他有一个特别的习惯──喜欢捡东西装在口袋里带回家。他的妈妈每天都会等在门口,问他口袋里有什么东西,要他拿出来,男孩就乖乖地全部拿出来,妈妈把口袋清得很干净后才让他进屋。如果妈妈忘记在屋外等,他就会把东西带进房间,甚至放在枕边一起睡;妈妈为此很伤脑筋。 有一天,妈妈同样问:“今天口袋里有什么东西?”正伸手要翻他的口袋时,男孩往后退了几步,不让妈妈翻。妈妈有些生气,心想:每天都要为你清理口袋,已经够烦人了,现在还不让我看!于是上前拉他,男孩马上护著口袋,妈妈把他的手拨开,结果摸到一团温温软软的东西,她吓了一跳,把手缩回来,问男孩:“到底放了什么?赶快拿出来!”男孩只好流著眼泪,小心翼翼地把“它”捧出来。 原来是一只刚脱壳、还没睁开眼的小鸟! 妈妈搂著男孩说:“孩子,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?今天是佛诞日,是很吉祥的日子,不能杀生喔!你不要弄痛小鸟,赶快拿到屋后放生,让它去田里找东西吃。” 男孩乖顺地,正要照著妈妈的话去做时,妈妈看到他的上衣有一处破洞,就说:“等一下,你先把衣服脱下来,我帮你补一补。”其实妈妈是觉得每天翻看儿子的口袋很麻烦,所以想把口袋缝住,这样儿子就不会再装东西回来。 男孩把衣服脱下后,妈妈就一针一针地缝;缝好,她回头叫儿子回来穿上衣服,但是一直叫,却找不到儿子。妈妈很担心,儿子没穿上衣,会跑到那里去呢? 过一会儿,奶奶回来了,可是还没踏进门就气冲冲地叫著媳妇。媳妇心想,婆婆不是去寺里浴佛吗?怎会怒气冲冲的?婆婆说:“你为什么让孩子光著上身去佛寺,让我没面子!”媳妇很为难,但婆婆一肚子气,只好静静地听婆婆骂;媳妇心想:这个傻儿子为何光著上身跑到佛寺?还是去把他找回来吧! 走到屋后时,妈妈听到仓库里有声音,于是轻轻地走过去,悄悄地打开门;她看到儿子手中拿了一罐水,原来他是去佛寺要甘草水。 男孩小心翼翼地喂小鸟喝水,还轻声地对小鸟说:“佛祖会保佑你!睁开眼睛快快长大,可以飞去找你妈妈哦!”他不断地、温柔地对小鸟说这些话,又一滴一滴慢慢地喂小鸟喝水。 妈妈看了又感动又欢喜,原来儿子也懂得爱惜生命!她决定把缝住的口袋拆开来,因为儿子很有爱心,他的口袋也可以做为救命的袋子啊!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,小男孩虽然智商不高,可是很善良,即使常被人骂成“呆子”,他都不会和别人计较,而且懂得“尊重生命”。他的奶奶虽然会去寺里拜拜,但是被世间的无明习气薰染,个性急躁,因此不分黑白地责怪媳妇。而母爱是天性,不论男孩聪明与否如何,他的妈妈还是很用心地教育他;她看到孩子有善良的心,于是把缝死的口袋再拆开,让孩子的纯真、善良天性有发挥的空间。 人性本善,但因后天环境影响而薰染各种习气。所以,大家要多用心,努力去除无明的习气,回归原来的清净本性!妈妈把儿子的口袋恢复原状,让他的爱心有发挥的空间。 人之初、性本善,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,但是被后天习气薰染,而有种种不同的心态。在一个乡村里有户人家,家中有奶奶、爸爸和妈妈,还有一个小男孩。他们家附近有座佛寺。这孩子个性耿直,反应有些迟钝,但妈妈还是很有爱心地扶养他。男孩到了就学年龄时,父母送他去上学,但是,有些同学曾欺负、嘲笑他:“呆子来了!呆子来了!”可是不管同学如何作弄他,他都不会生气,只是远离那些同学,自得其乐地游戏。他有一个特别的习惯──喜欢捡东西装在口袋里带回家。他的妈妈每天都会等在门口,问他口袋里有什么东西,要他拿出来,男孩就乖乖地全部拿出来,妈妈把口袋清得很干净后才让他进屋。如果妈妈忘记在屋外等,他就会把东西带进房间,甚至放在枕边一起睡;妈妈为此很伤脑筋。有一天,妈妈同样问:“今天口袋里有什么东西?”正伸手要翻他的口袋时,男孩往后退了几步,不让妈妈翻。妈妈有些生气,心想:每天都要为你清理口袋,已经够烦人了,现在还不让我看!于是上前拉他,男孩马上护著口袋,妈妈把他的手拨开,结果摸到一团温温软软的东西,她吓了一跳,把手缩回来,问男孩:“到底放了什么?赶快拿出来!”男孩只好流著眼泪,小心翼翼地把“它”捧出来。原来是一只刚脱壳、还没睁开眼的小鸟!妈妈搂著男孩说:“孩子,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?今天是佛诞日,是很吉祥的日子,不能杀生喔!你不要弄痛小鸟,赶快拿到屋后放生,让它去田里找东西吃。”男孩乖顺地,正要照著妈妈的话去做时,妈妈看到他的上衣有一处破洞,就说:“等一下,你先把衣服脱下来,我帮你补一补。”其实妈妈是觉得每天翻看儿子的口袋很麻烦,所以想把口袋缝住,这样儿子就不会再装东西回来。男孩把衣服脱下后,妈妈就一针一针地缝;缝好,她回头叫儿子回来穿上衣服,但是一直叫,却找不到儿子。妈妈很担心,儿子没穿上衣,会跑到那里去呢?过一会儿,奶奶回来了,可是还没踏进门就气冲冲地叫著媳妇。媳妇心想,婆婆不是去寺里浴佛吗?怎会怒气冲冲的?婆婆说:“你为什么让孩子光著上身去佛寺,让我没面子!”媳妇很为难,但婆婆一肚子气,只好静静地听婆婆骂;媳妇心想:这个傻儿子为何光著上身跑到佛寺?还是去把他找回来吧!走到屋后时,妈妈听到仓库里有声音,于是轻轻地走过去,悄悄地打开门;她看到儿子手中拿了一罐水,原来他是去佛寺要甘草水。男孩小心翼翼地喂小鸟喝水,还轻声地对小鸟说:“佛祖会保佑你!睁开眼睛快快长大,可以飞去找你妈妈哦!”他不断地、温柔地对小鸟说这些话,又一滴一滴慢慢地喂小鸟喝水。妈妈看了又感动又欢喜,原来儿子也懂得爱惜生命!她决定把缝住的口袋拆开来,因为儿子很有爱心,他的口袋也可以做为救命的袋子啊!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,小男孩虽然智商不高,可是很善良,即使常被人骂成“呆子”,他都不会和别人计较,而且懂得“尊重生命”。他的奶奶虽然会去寺里拜拜,但是被世间的无明习气薰染,个性急躁,因此不分黑白地责怪媳妇。而母爱是天性,不论男孩聪明与否如何,他的妈妈还是很用心地教育他;她看到孩子有善良的心,于是把缝死的口袋再拆开,让孩子的纯真、善良天性有发挥的空间。人性本善,但因后天环境影响而薰染各种习气。所以,大家要多用心,努力去除无明的习气,回归原来的清净本性!妈妈把儿子的口袋恢复原状,让他的爱心有发挥的空间。
问:有人说佛像不用开光,烧香就已经开光了,还有人说不开光不行,一定要开光。佛像到底用不用开光呢? 达真堪布答:这就要看自己的修行层次了。如果你有高的认识与见解,你修行的层次高,那就不用请谁来给佛像开光,自然就开光了,因为这个佛像本来就是佛。 若是自己没有那么高的认识与见解,修行没有达到那个层次,就必须要开光。 问:有人说佛像不用开光,烧香就已经开光了,还有人说不开光不行,一定要开光。佛像到底用不用开光呢?达真堪布答:这就要看自己的修行层次了。如果你有高的认识与见解,你修行的层次高,那就不用请谁来给佛像开光,自然就开光了,因为这个佛像本来就是佛。若是自己没有那么高的认识与见解,修行没有达到那个层次,就必须要开光。
问:近日常有自杀的消息,有些人是因日子不好过,生病、欠债、事业失败、感情破裂等;有时候活下去,真的不容易!面对受苦、不想活的人,我们该怎么劝说比较好? 圣严法师答:自杀,已经连续好几年是台湾十大死亡原因之一了。平均几个小时就有一个人自杀,这对社会是很大的损失。引起自杀的原因很多,有人说是媒体不好,报导太详细,让人会模仿自杀;也有人说是政治太乱,让人民很苦闷;也有人怪罪是社会风气败坏,让人失去心灵的平衡,内心价值观混乱等。 其实,自杀大部分是与心理、精神疾病有关,忧郁、恐慌、妄想等症状。曾经有人告诉我,老是有个人在他耳朵里说话,叫他去死。 「可是我并不想死。」他会跟那个声音对话。 「不行,你快去死!」那个声音一直命令他。 我劝他去看医师,乖乖吃药,后来声音就不见了。 有时,我也告诉信徒,如果睡不着,就念「观世音菩萨」。如果念佛菩萨的圣号也不能安定你的心,那就去看医师,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。 有人说「生不如死」,其实这是不清楚生命的价值。 人的一生是有特殊任务而来的,生命是一种过程,此生之前还有生命,此生之后,也仍然有生命。这一生的任务没完成、工作没做完,你不能先走;走了,就是对生命不负责任;就算硬溜走,下一辈子还是要接着完成的。 在生命中,我们各自有要完成的功课,有我们要奉献的,这是不能逃避的,否则只是延续到来生而已。佛教徒是借着这样的生与死的信仰,来理解人生的苦难,如此就会明白「自杀不是一了百了」。人生里的问题也还是问题,你只是暂时拿死亡来逃避,终究还是要面对的。 我相信,人的每一段生命剧本会不同,但困境会重复;自杀是对生命的毁约,因为你临阵脱逃,没有按照剧本演出。 有人常说:「生命无价。」劝人爱惜生命,虽有道理,但我觉得还不够具有说服力。生命不是用价值看,而是义务。生命再苦,也要过完,就是面对它、接受它、处理它,最后放下它。 在生命中,我们各自有要完成的功课,有我们要奉献的,这是不能逃避的。 问:近日常有自杀的消息,有些人是因日子不好过,生病、欠债、事业失败、感情破裂等;有时候活下去,真的不容易!面对受苦、不想活的人,我们该怎么劝说比较好?圣严法师答:自杀,已经连续好几年是台湾十大死亡原因之一了。平均几个小时就有一个人自杀,这对社会是很大的损失。引起自杀的原因很多,有人说是媒体不好,报导太详细,让人会模仿自杀;也有人说是政治太乱,让人民很苦闷;也有人怪罪是社会风气败坏,让人失去心灵的平衡,内心价值观混乱等。其实,自杀大部分是与心理、精神疾病有关,忧郁、恐慌、妄想等症状。曾经有人告诉我,老是有个人在他耳朵里说话,叫他去死。「可是我并不想死。」他会跟那个声音对话。「不行,你快去死!」那个声音一直命令他。我劝他去看医师,乖乖吃药,后来声音就不见了。有时,我也告诉信徒,如果睡不着,就念「观世音菩萨」。如果念佛菩萨的圣号也不能安定你的心,那就去看医师,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。有人说「生不如死」,其实这是不清楚生命的价值。人的一生是有特殊任务而来的,生命是一种过程,此生之前还有生命,此生之后,也仍然有生命。这一生的任务没完成、工作没做完,你不能先走;走了,就是对生命不负责任;就算硬溜走,下一辈子还是要接着完成的。在生命中,我们各自有要完成的功课,有我们要奉献的,这是不能逃避的,否则只是延续到来生而已。佛教徒是借着这样的生与死的信仰,来理解人生的苦难,如此就会明白「自杀不是一了百了」。人生里的问题也还是问题,你只是暂时拿死亡来逃避,终究还是要面对的。我相信,人的每一段生命剧本会不同,但困境会重复;自杀是对生命的毁约,因为你临阵脱逃,没有按照剧本演出。有人常说:「生命无价。」劝人爱惜生命,虽有道理,但我觉得还不够具有说服力。生命不是用价值看,而是义务。生命再苦,也要过完,就是面对它、接受它、处理它,最后放下它。在生命中,我们各自有要完成的功课,有我们要奉献的,这是不能逃避的。
问:台湾企业家郭台铭的妻子过世,很多人不免感叹,他的财富再多也留不住爱妻的生命。癌症一直是台湾十大死因之一,只要听说什么东西会致癌,就会引起恐慌,好象许多东西都不能吃了。谈癌色变,倒是不分富人或穷人,我们应以何种态度面对癌症? 圣严法师答:财富和生老病死没有关系,财富是物质现象,生死却是生理现象。贫穷的人会死,富有的人也会死,自古皆然。但长生不老的希望,也是自古皆然,古代帝王、有权力与财富的人,会请方士炼丹,寻找长生不老药;但财富与权势,却不是生命长度的保证,这是金钱换不来的。 我对于财富的看法是,好比人两手捧水,从池子里把水捧在手上,即使保持不动,水仍然会漏失,不会一直停留在你手里。所以,当钱在你手上时,就要好好用,如果不用它,终有一天,它仍会回归于无,让你不想放手也得放手。财富若不能利益人群,就只是累人而已。 对于癌症不需要太过紧张,要防癌也不用矫枉过正。有些东西不应该吃就不吃;该吃的吃够了,就不应多吃;营养够了,也不应贪吃。 同时也用不着一定要吃很名贵的东西。 我的饮食原则是:新鲜、营养、卫生,就是好的食物;不必追求「物以稀为贵」,也不必吃太多补品。 我虽然年纪大了,但我每天一定运动,到山上走一走,几个小时也不会累的。这对身体、心情,都很有帮助,现代人一定要养成运动的习惯,这比担心吃什么才长寿更有帮助。忙或不忙,也宜有一项人生修养的工夫,例如静坐就能缓和心情。 医学研究指出,情绪和癌症的关系很大,愈恐惧、活在负面的情绪里,反而更可能得到癌症。与其害怕地不吃这、不吃那,不如以静坐、念佛放松身心,以运动活络筋骨,相信一切自有办法,不必害怕,要来的,害怕也没有用;宜面对困扰,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。 藏传佛教的十六世大宝法王,当年就是癌症过世的。你说他没有修行吗?不,他当然是大修行者,但若癌症要来,也要坦然接受生命的结果。 财富若不能利益人群,就只是累人而已。 问:台湾企业家郭台铭的妻子过世,很多人不免感叹,他的财富再多也留不住爱妻的生命。癌症一直是台湾十大死因之一,只要听说什么东西会致癌,就会引起恐慌,好象许多东西都不能吃了。谈癌色变,倒是不分富人或穷人,我们应以何种态度面对癌症?圣严法师答:财富和生老病死没有关系,财富是物质现象,生死却是生理现象。贫穷的人会死,富有的人也会死,自古皆然。但长生不老的希望,也是自古皆然,古代帝王、有权力与财富的人,会请方士炼丹,寻找长生不老药;但财富与权势,却不是生命长度的保证,这是金钱换不来的。我对于财富的看法是,好比人两手捧水,从池子里把水捧在手上,即使保持不动,水仍然会漏失,不会一直停留在你手里。所以,当钱在你手上时,就要好好用,如果不用它,终有一天,它仍会回归于无,让你不想放手也得放手。财富若不能利益人群,就只是累人而已。对于癌症不需要太过紧张,要防癌也不用矫枉过正。有些东西不应该吃就不吃;该吃的吃够了,就不应多吃;营养够了,也不应贪吃。同时也用不着一定要吃很名贵的东西。我的饮食原则是:新鲜、营养、卫生,就是好的食物;不必追求「物以稀为贵」,也不必吃太多补品。我虽然年纪大了,但我每天一定运动,到山上走一走,几个小时也不会累的。这对身体、心情,都很有帮助,现代人一定要养成运动的习惯,这比担心吃什么才长寿更有帮助。忙或不忙,也宜有一项人生修养的工夫,例如静坐就能缓和心情。医学研究指出,情绪和癌症的关系很大,愈恐惧、活在负面的情绪里,反而更可能得到癌症。与其害怕地不吃这、不吃那,不如以静坐、念佛放松身心,以运动活络筋骨,相信一切自有办法,不必害怕,要来的,害怕也没有用;宜面对困扰,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。藏传佛教的十六世大宝法王,当年就是癌症过世的。你说他没有修行吗?不,他当然是大修行者,但若癌症要来,也要坦然接受生命的结果。财富若不能利益人群,就只是累人而已。
问:现在已经是少子化社会,少生小孩或不生小孩,真的会对不起社会吗?也有人主张地球人口已经很多,基于环保的考量,应该少生小孩,法师对此有何想法? 圣严法师答:现在地球人口已有六十多亿人,人口的确是多了些,但这个问题牵涉到整体人口趋势、政府人口政策、社会人口结构等。到了本世纪末,地球人口会增长或消减?现在仍没办法准确预测。 由于社会存在重男轻女观念,台湾新生儿中,男生比女生多了许多,这种失衡情况如果未能改善,未来会有十多万男生娶不到太太;大家为了想生男孩而采取不自然、不道德的方式,也会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。 一个国家人口多比较好,还是人口少比较好呢?我认为,人口少也不尽是坏事。孩子少,可以将教育品质集中,让小孩有更好的教育环境;人口多了也不是不好,可以增加国内劳动生产力。 我小的时候,村里的人都希望生多一些,因为孩子可以帮忙做农事。我的母亲生了八个小孩,其中两个夭折了;我的邻居生了十二个小孩,家庭负担很重,小孩没办法受到好的教育,但都平安长大了。 现代人要是生十二个小孩,不要说教育费,连吃饭都会有问题。最近有位先生和我谈起,他有两个小男孩,夫妇俩都得赚钱养家。回到家还得陪伴、教导小孩,为了让孩子考上好学校,要补习、学才艺,负担很重,因此他常说:「养小孩的确很辛苦。」所以,许多夫妻宁可成为「顶客族」,不愿意生孩子,不但不用那么辛苦,也多了很多自由。 不生孩子,到底好不好呢?我认为,没有好坏问题,而是要看自己的选择。有些人年轻时不想生儿育女,到了中年才觉得膝下空虚,与其老来后悔,不如趁年轻赶快生个小孩。 也许有人认为,孩子长大后,还是会离开父母;不过,孩子虽然独立生活,但精神、心理都还是与父母相伴。记得有位美国籍信众,二十几岁就结婚生子,孩子长大后就离家独立生活,但她说:「孩子虽不在身边,平时可以拨电话聊聊,逢年过节可以一起聚餐。如果没有孩子,心灵会更空虚。」我不认为世界上要有更多的孩子,有小孩和没有小孩各有好处,要看结婚的夫妇如何选择了。 问:现在已经是少子化社会,少生小孩或不生小孩,真的会对不起社会吗?也有人主张地球人口已经很多,基于环保的考量,应该少生小孩,法师对此有何想法?圣严法师答:现在地球人口已有六十多亿人,人口的确是多了些,但这个问题牵涉到整体人口趋势、政府人口政策、社会人口结构等。到了本世纪末,地球人口会增长或消减?现在仍没办法准确预测。由于社会存在重男轻女观念,台湾新生儿中,男生比女生多了许多,这种失衡情况如果未能改善,未来会有十多万男生娶不到太太;大家为了想生男孩而采取不自然、不道德的方式,也会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。一个国家人口多比较好,还是人口少比较好呢?我认为,人口少也不尽是坏事。孩子少,可以将教育品质集中,让小孩有更好的教育环境;人口多了也不是不好,可以增加国内劳动生产力。我小的时候,村里的人都希望生多一些,因为孩子可以帮忙做农事。我的母亲生了八个小孩,其中两个夭折了;我的邻居生了十二个小孩,家庭负担很重,小孩没办法受到好的教育,但都平安长大了。现代人要是生十二个小孩,不要说教育费,连吃饭都会有问题。最近有位先生和我谈起,他有两个小男孩,夫妇俩都得赚钱养家。回到家还得陪伴、教导小孩,为了让孩子考上好学校,要补习、学才艺,负担很重,因此他常说:「养小孩的确很辛苦。」所以,许多夫妻宁可成为「顶客族」,不愿意生孩子,不但不用那么辛苦,也多了很多自由。不生孩子,到底好不好呢?我认为,没有好坏问题,而是要看自己的选择。有些人年轻时不想生儿育女,到了中年才觉得膝下空虚,与其老来后悔,不如趁年轻赶快生个小孩。也许有人认为,孩子长大后,还是会离开父母;不过,孩子虽然独立生活,但精神、心理都还是与父母相伴。记得有位美国籍信众,二十几岁就结婚生子,孩子长大后就离家独立生活,但她说:「孩子虽不在身边,平时可以拨电话聊聊,逢年过节可以一起聚餐。如果没有孩子,心灵会更空虚。」我不认为世界上要有更多的孩子,有小孩和没有小孩各有好处,要看结婚的夫妇如何选择了。
问:现代社会上流行佛像念佛机,佛像护身符等等,都随身戴身上,放衣裤里。如果上洗手间,是否对佛不尊重,是否是罪业? 净空法师答:这个事情要看我们当时的状况,总而言之,是以恭敬心就没有问题,你带到洗手间也没有问题。因为什么?好像在机场,你不方便,你没有人同伴,你放在外面,人家会把你拿去,这个时候可以。 如果你有同伴,有两、三个人一起,你就交给同伴,你上洗手间去,这就对了;没有同伴,一个人旅行的话,可以。佛是讲道理的,通情达理,不会怪你的。 问:现代社会上流行佛像念佛机,佛像护身符等等,都随身戴身上,放衣裤里。如果上洗手间,是否对佛不尊重,是否是罪业?净空法师答:这个事情要看我们当时的状况,总而言之,是以恭敬心就没有问题,你带到洗手间也没有问题。因为什么?好像在机场,你不方便,你没有人同伴,你放在外面,人家会把你拿去,这个时候可以。如果你有同伴,有两、三个人一起,你就交给同伴,你上洗手间去,这就对了;没有同伴,一个人旅行的话,可以。佛是讲道理的,通情达理,不会怪你的。
问:没有完全做到五戒十善,是否就不能往生?是否一开始发心念佛就要做到五戒十善? 净空法师答:五戒十善是做人的根本,人都做不好,你想怎么能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佛?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去作佛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但是也不能说我五戒十善都没有修好就不能往生了,这个话不能讲。为什么?我们看到的,临终念佛的,一生没有接触过佛法,没有听到佛法,临终的时候才听到人教他念佛,他念几声佛号真的往生了。那是什么原因?临命终那一刻之间,他把他自己所造的那些恶统统放下,所谓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他只靠这一句佛号,那叫真忏悔,这是忏悔往生。一生所作的恶业统统忏悔,知道错了,回头是岸。 《净土圣贤录》里头有记载,《往生传》里头很多,我自己还亲眼看到过。我在美国看到的,周广大先生,住在美国华府,就是美国的首都,开个面包店。 人很好,是个好人,一生没有接触过佛法,他不信宗教。到临命终时,也是得的癌症,也很痛苦,家人没办法,才找到佛教,我们在那个地方有个佛教会,就找到我们道场。我们道场同修就去看他,就劝他念佛,告诉他有个极乐世界比我们这儿好多了,我们应当都求生极乐世界。他听了就能相信,这个难得,听了就相信,就念佛。结果念佛的时候,他痛苦减少了,他就很欢喜,告诉他家人,不要给我找医生,不要找什么,你们统统帮助我念佛。三天往生,他皈依都没有,这就是过去生中的善根,这一生当中没有接触到佛法,临终一接触他就相信;有些人接触,不相信就没法子了。而且就真干,真听话,所以瑞相非常之好,走的时候身体柔软,一丝毫恐怖都没有。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例子。 问:没有完全做到五戒十善,是否就不能往生?是否一开始发心念佛就要做到五戒十善?净空法师答:五戒十善是做人的根本,人都做不好,你想怎么能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佛?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去作佛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但是也不能说我五戒十善都没有修好就不能往生了,这个话不能讲。为什么?我们看到的,临终念佛的,一生没有接触过佛法,没有听到佛法,临终的时候才听到人教他念佛,他念几声佛号真的往生了。那是什么原因?临命终那一刻之间,他把他自己所造的那些恶统统放下,所谓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他只靠这一句佛号,那叫真忏悔,这是忏悔往生。一生所作的恶业统统忏悔,知道错了,回头是岸。《净土圣贤录》里头有记载,《往生传》里头很多,我自己还亲眼看到过。我在美国看到的,周广大先生,住在美国华府,就是美国的首都,开个面包店。人很好,是个好人,一生没有接触过佛法,他不信宗教。到临命终时,也是得的癌症,也很痛苦,家人没办法,才找到佛教,我们在那个地方有个佛教会,就找到我们道场。我们道场同修就去看他,就劝他念佛,告诉他有个极乐世界比我们这儿好多了,我们应当都求生极乐世界。他听了就能相信,这个难得,听了就相信,就念佛。结果念佛的时候,他痛苦减少了,他就很欢喜,告诉他家人,不要给我找医生,不要找什么,你们统统帮助我念佛。三天往生,他皈依都没有,这就是过去生中的善根,这一生当中没有接触到佛法,临终一接触他就相信;有些人接触,不相信就没法子了。而且就真干,真听话,所以瑞相非常之好,走的时候身体柔软,一丝毫恐怖都没有。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例子。
导语: 各人体型与遗传基因有关,素食者如果身体健康、精力充沛,瘦点并无大碍。许多女性都希望拥有苗条的身材!素食者中健康美丽、体态丰腴者比比皆是,如众多国内外知名的明星只要注意饮食均衡,相信您一定能更加健康美丽! 以下是提供您如何健康吃素增肥的几点建议: 1、蛋白质摄取很重要: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原料,具有建造组织的功能,建议您一定要多摄取含有高质量蛋白质的黄豆制品(如豆腐、豆干、豆浆)其它红豆、绿豆豆豌豆等所含的蛋白质也属于高生理价值,也是不错的选择。 此外,坚果类也是补充蛋白质与油脂的来源之一,建议可以每天吃一小把的坚果当点心,也能能摄取到蛋白质。 2、多吃含海藻类与胶原蛋白食物: 维他命b12的主要功能,在于促进红血球再生、维护神经系统健康,以及帮助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的吸收,蔬菜类食物中海藻类和紫菜富含维他命b12,因此素食者要海藻类、紫菜等食物。 胶原蛋白也是女性美容食品,魔芋、木耳、海茸富含胶原蛋白,多吃可以嫩肤养颜。 3、补充铁质: 铁质造血养颜,要多摄取富含铁质的食物,如红凤菜、苋菜、紫菜、葡萄干、红枣、樱桃、葡萄、苹果,也别忘记搭配食用维他命c含量高的水果,如番石榴、西红柿、奇异果,以帮助铁质的吸收。 4、广泛选择各类素食: 素食者,只是是拒绝动物性食物而只吃植物性食物,但并不等同于只吃蔬菜水果,因此,素食也应该均衡摄取五谷根茎类、豆类及面制品类、蔬菜类、水果类、油脂类等六大类食物,才能获得所需的均衡营养。 导语:各人体型与遗传基因有关,素食者如果身体健康、精力充沛,瘦点并无大碍。许多女性都希望拥有苗条的身材!素食者中健康美丽、体态丰腴者比比皆是,如众多国内外知名的明星只要注意饮食均衡,相信您一定能更加健康美丽!以下是提供您如何健康吃素增肥的几点建议:1、蛋白质摄取很重要: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原料,具有建造组织的功能,建议您一定要多摄取含有高质量蛋白质的黄豆制品(如豆腐、豆干、豆浆)其它红豆、绿豆豆豌豆等所含的蛋白质也属于高生理价值,也是不错的选择。此外,坚果类也是补充蛋白质与油脂的来源之一,建议可以每天吃一小把的坚果当点心,也能能摄取到蛋白质。2、多吃含海藻类与胶原蛋白食物:维他命b12的主要功能,在于促进红血球再生、维护神经系统健康,以及帮助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的吸收,蔬菜类食物中海藻类和紫菜富含维他命b12,因此素食者要海藻类、紫菜等食物。胶原蛋白也是女性美容食品,魔芋、木耳、海茸富含胶原蛋白,多吃可以嫩肤养颜。3、补充铁质:铁质造血养颜,要多摄取富含铁质的食物,如红凤菜、苋菜、紫菜、葡萄干、红枣、樱桃、葡萄、苹果,也别忘记搭配食用维他命c含量高的水果,如番石榴、西红柿、奇异果,以帮助铁质的吸收。4、广泛选择各类素食:素食者,只是是拒绝动物性食物而只吃植物性食物,但并不等同于只吃蔬菜水果,因此,素食也应该均衡摄取五谷根茎类、豆类及面制品类、蔬菜类、水果类、油脂类等六大类食物,才能获得所需的均衡营养。
慧明对佛很虔诚,也希望自己的家人都信佛,可是却遭到了丈夫的抵制,说“你咋信佛我不管,但别打算让我也和你一样,我是红尘中人,与佛无缘。”而且一见她要讲说佛理,马上就躲得远远地。 慢慢地,慧明也就失去了劝他一起向佛的信心。 慧明的情况并不是个例,不少居士也和我谈起过类似的情景,他们的亲人、朋友往往不理解他们的善行、善心,有的还甚至对他们的信仰颇有微词。我要告诉这些朋友们,不要这么轻言放弃,看看下面这则故事中的高僧是怎么坚持的: 傍晚时分,一个和尚在返寺途中,突遇雷雨。怎么办呢?和尚着急地四下张望,雨雾中,他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庄园,于是快步往哪里走去。 庄园很大,看门的仆人听和尚说明来意,态度冷淡下来,阴沉着脸说:"我家老爷向来和僧道无缘,你还是另做打算吧。"说完便将门关了。 和尚看着外面的飘泼大雨和空荡荡的四野,万般无奈之下又拍开院门:"雨这么大,附近又没有其他的小店人家,还是请您给个方便。"和尚向仆人恳求着。 仆人犹豫了一下:"我作不得主,等我进去问问老爷的意思。 "仆人进到里面去请示,一会儿出来了,无奈地摇摇头说:"老爷不同意。"和尚没办法,他向仆人问明了庄园主人名号,然后冒着大雨,奔回了寺院。 三年后,庄园老爷纳了个小妾,平时宠爱有加。一天,小妾想到庙里去上香祈福,老爷便陪着一起出门。到了寺院,老爷突然瞥见自己的名号被写在一块显眼的长生禄位牌上,供奉在侧殿中,心中纳闷,便找到一个正在打扫院子的小沙弥,问他这是怎么回事? 小沙弥笑了笑说:"这是我们住持三年前写的,有天他淋着大雨回来,说有位施主和他没有善缘,就专门为他写了一块长生禄位。住持天天诵经,回向功德给施主,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开冤结,增进善缘。"庄园老爷听了这番话,心中既是惭愧又是不安。再后来,这位庄园老爷成了这座寺院虔诚供养的功德主,香火供奉终年不绝。 心律开示:相对于自己施好心、行善事来说,感化那些没有善缘的人更艰难,更有挑战性,有些人也许就放弃了。殊不知,世上每减少一个与佛无缘的人,就会增加一些受益的人。在这个感化别人的过程中,更能增加自己的佛缘,积累自己的功德。 慧明对佛很虔诚,也希望自己的家人都信佛,可是却遭到了丈夫的抵制,说“你咋信佛我不管,但别打算让我也和你一样,我是红尘中人,与佛无缘。”而且一见她要讲说佛理,马上就躲得远远地。慢慢地,慧明也就失去了劝他一起向佛的信心。慧明的情况并不是个例,不少居士也和我谈起过类似的情景,他们的亲人、朋友往往不理解他们的善行、善心,有的还甚至对他们的信仰颇有微词。我要告诉这些朋友们,不要这么轻言放弃,看看下面这则故事中的高僧是怎么坚持的:傍晚时分,一个和尚在返寺途中,突遇雷雨。怎么办呢?和尚着急地四下张望,雨雾中,他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庄园,于是快步往哪里走去。庄园很大,看门的仆人听和尚说明来意,态度冷淡下来,阴沉着脸说:"我家老爷向来和僧道无缘,你还是另做打算吧。"说完便将门关了。和尚看着外面的飘泼大雨和空荡荡的四野,万般无奈之下又拍开院门:"雨这么大,附近又没有其他的小店人家,还是请您给个方便。"和尚向仆人恳求着。仆人犹豫了一下:"我作不得主,等我进去问问老爷的意思。"仆人进到里面去请示,一会儿出来了,无奈地摇摇头说:"老爷不同意。"和尚没办法,他向仆人问明了庄园主人名号,然后冒着大雨,奔回了寺院。三年后,庄园老爷纳了个小妾,平时宠爱有加。一天,小妾想到庙里去上香祈福,老爷便陪着一起出门。到了寺院,老爷突然瞥见自己的名号被写在一块显眼的长生禄位牌上,供奉在侧殿中,心中纳闷,便找到一个正在打扫院子的小沙弥,问他这是怎么回事?小沙弥笑了笑说:"这是我们住持三年前写的,有天他淋着大雨回来,说有位施主和他没有善缘,就专门为他写了一块长生禄位。住持天天诵经,回向功德给施主,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开冤结,增进善缘。"庄园老爷听了这番话,心中既是惭愧又是不安。再后来,这位庄园老爷成了这座寺院虔诚供养的功德主,香火供奉终年不绝。心律开示:相对于自己施好心、行善事来说,感化那些没有善缘的人更艰难,更有挑战性,有些人也许就放弃了。殊不知,世上每减少一个与佛无缘的人,就会增加一些受益的人。在这个感化别人的过程中,更能增加自己的佛缘,积累自己的功德。
问:农村蚊子很多,用蚊香驱逐是否犯戒? 净空法师答:用蚊香驱逐最好门窗打开,让它出去,这就对了。如果门窗关得严严的,你全部把它杀死,那就不对。而且我们学佛的人,跟这些蚊子可以沟通,你门窗打开,它自己会出去,不用蚊香它也会出去;纵然它不出去,它也不会咬人。如果你读经、诵经,它也来听经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有一次就是在中国大陆,晚上,我晚上都做一个三时系念。我一看房间墙壁上大概有二、三十个蚊子,我这一堂三时系念,它们统统都钉在那个地方都不动,都好像在听经,很乖。 晚上睡觉的时候它们也不来干扰,很好,确实我们可以能跟它沟通。杨老师故事还很多,她跟蚊子沟通,因为她带一群小朋友,她说你可不能咬小朋友,你要咬来咬我,不可以咬他们。咬我的时候还谈条件,不可以咬脸,脸咬了我明天出去见人很难看,可以咬我身上、手臂。同时咬的时候要不痛不痒才行,统统做到,全都给你做到。确实给蚊子叮了,到第二天早上叮了好多个,真的又不痛又不痒,很合作。所以要用真诚心来对待一切众生,它们都有灵性。 问:农村蚊子很多,用蚊香驱逐是否犯戒?净空法师答:用蚊香驱逐最好门窗打开,让它出去,这就对了。如果门窗关得严严的,你全部把它杀死,那就不对。而且我们学佛的人,跟这些蚊子可以沟通,你门窗打开,它自己会出去,不用蚊香它也会出去;纵然它不出去,它也不会咬人。如果你读经、诵经,它也来听经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有一次就是在中国大陆,晚上,我晚上都做一个三时系念。我一看房间墙壁上大概有二、三十个蚊子,我这一堂三时系念,它们统统都钉在那个地方都不动,都好像在听经,很乖。晚上睡觉的时候它们也不来干扰,很好,确实我们可以能跟它沟通。杨老师故事还很多,她跟蚊子沟通,因为她带一群小朋友,她说你可不能咬小朋友,你要咬来咬我,不可以咬他们。咬我的时候还谈条件,不可以咬脸,脸咬了我明天出去见人很难看,可以咬我身上、手臂。同时咬的时候要不痛不痒才行,统统做到,全都给你做到。确实给蚊子叮了,到第二天早上叮了好多个,真的又不痛又不痒,很合作。所以要用真诚心来对待一切众生,它们都有灵性。
《起世因本经》中说,地球上的人是从光音天下来的。光音天是初禅天。光音天的人就是在空劫(成、住、坏、空)快到成劫的时候,飞行过来的。那个时候,地球上还没有人,但是有很多的丰茂果实。他们吃了这个地面上的果实之后,就飞不动了:因为浊重了。地球属于欲界,欲界的植物果实都有雄雌的差异。光音天是色界天,色界天人无男女区别,但是吃多了欲界的植物果实之后慢慢就有了男女的差别。欲望轻的转为男的,欲望重的转为女的。 有男女相之后,就有了世间的感情、爱欲,慢慢地家庭也产生了。有了家庭就有私有财产,家与家之间就有纠纷,于是产生裁判官(刹帝利),而后慢慢形成了国家。 原本从光音天过来的人,寿命都很长。古人的寿命也比现在的人长。我们读中国的古书,就会知道三皇五帝的寿命都很长,做天子的时间都是上百年,短的也有八十多年。而且在福报方面,古人的福报也比我们大。 跟古人相比,我们的生存资源是越来越匮乏。陆地面积越来越小,金银财宝越来越少,水资源越来越缺,粮食产量越来越不足,连空气也是越来越差。于是疾病、怪病频增,天灾人祸不断,道德感越来越差,寿命也越来越短。可以说,人是在退化,而不是达尔文说的在进化。 处在减劫的时候,是一代不如一代,一年不如一年。每百年平均人寿减少一岁。到了人寿平均三十岁的时候,饥馑灾就出来了;人寿平均二十岁的时候,瘟疫灾就到了;人寿平均十岁的时候,即有刀兵灾,这时一草一木都变成了杀人的凶器,人类互相嗔恨,互相杀害,直至人类所存无几才止。因此,人会活得越来越痛苦。 所以说,我们佛弟子要明了这种生存的真实状况,要生起猛厉的出离心,信愿持名念佛,尽早离开这越来越浊重的娑婆世界,早日到达清净、庄严的极乐国土。 《起世因本经》中说,地球上的人是从光音天下来的。光音天是初禅天。光音天的人就是在空劫(成、住、坏、空)快到成劫的时候,飞行过来的。那个时候,地球上还没有人,但是有很多的丰茂果实。他们吃了这个地面上的果实之后,就飞不动了:因为浊重了。地球属于欲界,欲界的植物果实都有雄雌的差异。光音天是色界天,色界天人无男女区别,但是吃多了欲界的植物果实之后慢慢就有了男女的差别。欲望轻的转为男的,欲望重的转为女的。有男女相之后,就有了世间的感情、爱欲,慢慢地家庭也产生了。有了家庭就有私有财产,家与家之间就有纠纷,于是产生裁判官(刹帝利),而后慢慢形成了国家。原本从光音天过来的人,寿命都很长。古人的寿命也比现在的人长。我们读中国的古书,就会知道三皇五帝的寿命都很长,做天子的时间都是上百年,短的也有八十多年。而且在福报方面,古人的福报也比我们大。跟古人相比,我们的生存资源是越来越匮乏。陆地面积越来越小,金银财宝越来越少,水资源越来越缺,粮食产量越来越不足,连空气也是越来越差。于是疾病、怪病频增,天灾人祸不断,道德感越来越差,寿命也越来越短。可以说,人是在退化,而不是达尔文说的在进化。处在减劫的时候,是一代不如一代,一年不如一年。每百年平均人寿减少一岁。到了人寿平均三十岁的时候,饥馑灾就出来了;人寿平均二十岁的时候,瘟疫灾就到了;人寿平均十岁的时候,即有刀兵灾,这时一草一木都变成了杀人的凶器,人类互相嗔恨,互相杀害,直至人类所存无几才止。因此,人会活得越来越痛苦。所以说,我们佛弟子要明了这种生存的真实状况,要生起猛厉的出离心,信愿持名念佛,尽早离开这越来越浊重的娑婆世界,早日到达清净、庄严的极乐国土。
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简单地开示一下,什么叫做学佛,什么叫做修行。现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学佛、修行到底是怎么回事,都处在一种迷信的状态,都没有懂得学佛修行的真正含义。 学佛人、修行人不是要逃避现实,而是要面对现实。六道轮回的过程非常漫长,我们想逃避是不可能的,即使能逃避也是暂时的。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,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,都需要经历,都需要面对。有什么样的因,就要感受什么样的果。在我们的相续中,在阿赖耶识当中,有很多善恶的种子。现在,好多种子还没有成熟,所以没有发芽结果。但是,最终都要发芽结果的。不管是好事、坏事,不管是顺境、逆境都一样,无法能够逃避。这些善因、恶因什么时候成熟,什么时候就要感受相应的果报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! 有时候通过一些因素,某些因果好像是免去了,度过了。但因缘果报不可思议,什么时候报谁也不好说,因果是不会有浪费的,免去、度过也都是暂时的。若是业力没有穷尽的话,最终还会发芽、结果,我们还要感受这种痛苦与果报。 一切法都是缘起,缘起不可思议,不管是善缘还是恶缘,通过一些因素,暂时也能转变一些,缓解一下。但最终还要感受,不能彻底解决。在六道轮回的过程中,我们逃避不了善恶因果的现实,所以必须要面对。学佛修行不是要学习逃避现实,而是要学会面对现实,要敢于面对现实。我们现在学佛修行就是要学会面对。 我以前也讲过:出离心不是逃避的心,而是勇敢的心,是敢面对的心。其实,若是你彻底弄明白了六道轮回的事实真相,轮回并不可怕。这些善恶因果也是一种自然规律,也并不可怕。你真正懂得了轮回,懂得了因果,你不会害怕轮回,也不会害怕因果,不会有恐怖与畏惧。 米勒日巴尊者说过,他因为害怕轮回,于是到山上研究轮回;但是当他弄懂了轮回后,他对轮回再也没有畏惧了。六道轮回与善恶因果,就是大自然中的一种规律。世事无常,都是空性的,都是虚假的,也是一种自然规律。流转轮回,善恶因果;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;内情众生、外器世界,所有的这些缘法都是无常的,都在刹那当中生,在刹那当中灭。 还有佛讲的空性,通过逻辑、分析,仔细观察的时候,根本找不到它的存在。但是在显现上看,都是真实不虚地存在着,这就是缘起。这都是大自然的规律,都是诸法的事实真相。你弄明白、搞清楚了以后,再也不会随着这些境动心,再也不会受外在影响,心任何时候都是如如不动的。有生必有死,有死必有生,这就是轮回,没有什么可怕的。生死是相对而成立的,没有什么可放不下的。 我们在现实当中做人,我们的人身就像个游客,既便来到了这里,到时候也必然要回去,有来就有回。来了会走,走了会来,要从内心里不执著生死,不俱怕死亡。任何事物都一样,不管是什么都会变,人也会变,事也会变,物也会变,都会在刹那刹那当中变。这是很自然的,也是很正常的。诸法的事实真相、真理就是这样。如果你明白了这些道理,为什么还要随着它动心呢? 他对你好了,对你有感情了,帮助你了,你高兴的不得了,动心了;过了一段,他对你又不好了,对你又没有感情了,又不帮助你了,这个时候你又动心了。随着这个境,伤心、难过的不得了,这叫动心。所有的事情有好就有坏。现在对你好,肯定也有对你坏的时候。好不可能永远好,坏也不可能永远坏。其实,如果你不执着好坏,一切都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,对你来说,无论好与坏,无论对你是否有感情,是否有帮助,都无所谓。 总是一个心情,一个心态,这叫如如不动!变化是很正常的,你的心不随着他动,不随着他变,这就是修行。 佛讲:“诸法的本性是无常的,都是在刹那刹那当中变。”现在的科学也在研究这些。研究的成果显示,这些物质在产生的同时就开始变化,就开始泯灭了,只是在外表上我们看不出来。就是佛讲的,万事万物都是在刹那刹那当中生灭,在刹那刹那当中变化。 今天理你了,明天又不理你了;今天对你好了,明天对你又不好了,这都是无常的。诸法、世间法就是这样,没有什么可奇怪的。都在变化,都不是实有、真有,都是如幻如梦的,都是虚假的,不可靠的,就是佛讲的“缘起性空”。若都是实有、真有的话,就不会变。 学佛就要学佛的觉悟,学佛的智慧,要懂得诸法的事实真相、真理。你真正懂得了诸法的事实真相、真理,这叫开悟、证悟,也叫看破。看破了诸法的事实真相,弄得一清二楚了,才能放下,心才不会随着这些境动。 其实,看破了才能放下,放下了才是看破。若是没有看破,就放不下;若是放下了,就一定是看破的。其实,我们经常讲“了了分明,如如不动。”了了分明是什么意思?不管是属于世间的,还是出世间的,能将所有的这些法的事实真相、事实真理,都弄得一清二楚,一点点也不模糊,这就是了了分明。 什么叫如如不动呢?真看破了、证悟了诸法的事实真相、真理。这个心是不会随着这些境而动的,就是不会受任何的影响。顺境来了,也不会高兴;逆境来了,也不会伤心,始终是一个心态,这叫如如不动。如如不动的同时了了分明;了了分明的同时如如不动。 解脱、成佛的状态与境界,我们法语里也有:“真正放下了,那个时候不要放弃一个人,不要放弃一件事。”开悟证悟以后,也不是什么也不知道,也不是什么也不明白。都明白、都知道。能尽责任,能尽任务,能尽义务。都能做到,而且能做到究竟、圆满;都能想到,而且想得周全、周到。同时没有动心,没有烦恼,也没有痛苦。能生活,而且生活会快乐自在;能工作,而且工作会轻松顺利。这就是解脱、成佛的真正状态。 学佛修行、解脱成佛,不是要离开这个社会,不是要离开这个世间,不是要离开这个环境,也不是要离开这些众生,而是要接触,要面对,同时能够没有烦恼、痛苦,圆满地解决、处理一切事情。法语里有“放下才能得到,随缘才能顺利。”但是,这个放下和随缘是一种觉悟的心态,就是觉悟了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理、真相。以这样心态去为人做事,一切都会顺利,一切都能成就。 每个人都需要佛法,都需要修行。我们在为人做事、生活工作的过程中,不能没有佛法,不能没有修行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与目标。若是真正想实现自己的愿望,想达到自己的目标,就要靠佛法,靠修行。有佛法,有修行,才能生活圆满,工作圆满,一切圆满,否则的话很难。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修行,而且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去学修,最后才能如愿以偿。所以大家一定要如理如法地修,不要总是想逃避这些现实。不管是家里的事,身体的事,还是工作上的事,都要面对,都要放下,都要以智慧来处理,来解决,这样才能圆满。好,今天就到这。 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简单地开示一下,什么叫做学佛,什么叫做修行。现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学佛、修行到底是怎么回事,都处在一种迷信的状态,都没有懂得学佛修行的真正含义。学佛人、修行人不是要逃避现实,而是要面对现实。六道轮回的过程非常漫长,我们想逃避是不可能的,即使能逃避也是暂时的。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,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,都需要经历,都需要面对。有什么样的因,就要感受什么样的果。在我们的相续中,在阿赖耶识当中,有很多善恶的种子。现在,好多种子还没有成熟,所以没有发芽结果。但是,最终都要发芽结果的。不管是好事、坏事,不管是顺境、逆境都一样,无法能够逃避。这些善因、恶因什么时候成熟,什么时候就要感受相应的果报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!有时候通过一些因素,某些因果好像是免去了,度过了。但因缘果报不可思议,什么时候报谁也不好说,因果是不会有浪费的,免去、度过也都是暂时的。若是业力没有穷尽的话,最终还会发芽、结果,我们还要感受这种痛苦与果报。一切法都是缘起,缘起不可思议,不管是善缘还是恶缘,通过一些因素,暂时也能转变一些,缓解一下。但最终还要感受,不能彻底解决。在六道轮回的过程中,我们逃避不了善恶因果的现实,所以必须要面对。学佛修行不是要学习逃避现实,而是要学会面对现实,要敢于面对现实。我们现在学佛修行就是要学会面对。我以前也讲过:出离心不是逃避的心,而是勇敢的心,是敢面对的心。其实,若是你彻底弄明白了六道轮回的事实真相,轮回并不可怕。这些善恶因果也是一种自然规律,也并不可怕。你真正懂得了轮回,懂得了因果,你不会害怕轮回,也不会害怕因果,不会有恐怖与畏惧。米勒日巴尊者说过,他因为害怕轮回,于是到山上研究轮回;但是当他弄懂了轮回后,他对轮回再也没有畏惧了。六道轮回与善恶因果,就是大自然中的一种规律。世事无常,都是空性的,都是虚假的,也是一种自然规律。流转轮回,善恶因果;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;内情众生、外器世界,所有的这些缘法都是无常的,都在刹那当中生,在刹那当中灭。还有佛讲的空性,通过逻辑、分析,仔细观察的时候,根本找不到它的存在。但是在显现上看,都是真实不虚地存在着,这就是缘起。这都是大自然的规律,都是诸法的事实真相。你弄明白、搞清楚了以后,再也不会随着这些境动心,再也不会受外在影响,心任何时候都是如如不动的。有生必有死,有死必有生,这就是轮回,没有什么可怕的。生死是相对而成立的,没有什么可放不下的。我们在现实当中做人,我们的人身就像个游客,既便来到了这里,到时候也必然要回去,有来就有回。来了会走,走了会来,要从内心里不执著生死,不俱怕死亡。任何事物都一样,不管是什么都会变,人也会变,事也会变,物也会变,都会在刹那刹那当中变。这是很自然的,也是很正常的。诸法的事实真相、真理就是这样。如果你明白了这些道理,为什么还要随着它动心呢?他对你好了,对你有感情了,帮助你了,你高兴的不得了,动心了;过了一段,他对你又不好了,对你又没有感情了,又不帮助你了,这个时候你又动心了。随着这个境,伤心、难过的不得了,这叫动心。所有的事情有好就有坏。现在对你好,肯定也有对你坏的时候。好不可能永远好,坏也不可能永远坏。其实,如果你不执着好坏,一切都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,对你来说,无论好与坏,无论对你是否有感情,是否有帮助,都无所谓。总是一个心情,一个心态,这叫如如不动!变化是很正常的,你的心不随着他动,不随着他变,这就是修行。佛讲:“诸法的本性是无常的,都是在刹那刹那当中变。”现在的科学也在研究这些。研究的成果显示,这些物质在产生的同时就开始变化,就开始泯灭了,只是在外表上我们看不出来。就是佛讲的,万事万物都是在刹那刹那当中生灭,在刹那刹那当中变化。今天理你了,明天又不理你了;今天对你好了,明天对你又不好了,这都是无常的。诸法、世间法就是这样,没有什么可奇怪的。都在变化,都不是实有、真有,都是如幻如梦的,都是虚假的,不可靠的,就是佛讲的“缘起性空”。若都是实有、真有的话,就不会变。学佛就要学佛的觉悟,学佛的智慧,要懂得诸法的事实真相、真理。你真正懂得了诸法的事实真相、真理,这叫开悟、证悟,也叫看破。看破了诸法的事实真相,弄得一清二楚了,才能放下,心才不会随着这些境动。其实,看破了才能放下,放下了才是看破。若是没有看破,就放不下;若是放下了,就一定是看破的。其实,我们经常讲“了了分明,如如不动。”了了分明是什么意思?不管是属于世间的,还是出世间的,能将所有的这些法的事实真相、事实真理,都弄得一清二楚,一点点也不模糊,这就是了了分明。什么叫如如不动呢?真看破了、证悟了诸法的事实真相、真理。这个心是不会随着这些境而动的,就是不会受任何的影响。顺境来了,也不会高兴;逆境来了,也不会伤心,始终是一个心态,这叫如如不动。如如不动的同时了了分明;了了分明的同时如如不动。解脱、成佛的状态与境界,我们法语里也有:“真正放下了,那个时候不要放弃一个人,不要放弃一件事。”开悟证悟以后,也不是什么也不知道,也不是什么也不明白。都明白、都知道。能尽责任,能尽任务,能尽义务。都能做到,而且能做到究竟、圆满;都能想到,而且想得周全、周到。同时没有动心,没有烦恼,也没有痛苦。能生活,而且生活会快乐自在;能工作,而且工作会轻松顺利。这就是解脱、成佛的真正状态。学佛修行、解脱成佛,不是要离开这个社会,不是要离开这个世间,不是要离开这个环境,也不是要离开这些众生,而是要接触,要面对,同时能够没有烦恼、痛苦,圆满地解决、处理一切事情。法语里有“放下才能得到,随缘才能顺利。”但是,这个放下和随缘是一种觉悟的心态,就是觉悟了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理、真相。以这样心态去为人做事,一切都会顺利,一切都能成就。每个人都需要佛法,都需要修行。我们在为人做事、生活工作的过程中,不能没有佛法,不能没有修行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与目标。若是真正想实现自己的愿望,想达到自己的目标,就要靠佛法,靠修行。有佛法,有修行,才能生活圆满,工作圆满,一切圆满,否则的话很难。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修行,而且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去学修,最后才能如愿以偿。所以大家一定要如理如法地修,不要总是想逃避这些现实。不管是家里的事,身体的事,还是工作上的事,都要面对,都要放下,都要以智慧来处理,来解决,这样才能圆满。好,今天就到这。
一家公司的老板正在气头上,他对公司经理大声呵斥。 经理回到家对妻子大声呵斥,说她太浪费了,因为他看到餐桌上的饭菜太丰盛。 妻子对儿子大声呵斥,说她太懒惰了,因为他干什么都磨磨蹭蹭的。 儿子对保姆大声呵斥,因为保姆打碎了一个碟子,伤着了一位行人。 行人是一位妇人,她一番吵闹后赶紧去医院治伤,她对护士大声呵斥,因为护士上药时弄疼了她。 护士回到家里对母亲大声呵斥,因为母亲做的饭菜不合她的口味。 母亲并不生气,温和地对她说:“好孩子,明天我一定做你合口的。你忙了一天一定很累,吃了饭就休息吧,我给你换了一床新被子。” “怨恨循环”终于在浓浓的亲情里化解了。 生活中免不了会有怨恨,怨恨最容易感染和循环。当您遇到“怨恨循环”时,您不妨试一试用宽容和爱心去化解它。 一家公司的老板正在气头上,他对公司经理大声呵斥。经理回到家对妻子大声呵斥,说她太浪费了,因为他看到餐桌上的饭菜太丰盛。妻子对儿子大声呵斥,说她太懒惰了,因为他干什么都磨磨蹭蹭的。儿子对保姆大声呵斥,因为保姆打碎了一个碟子,伤着了一位行人。行人是一位妇人,她一番吵闹后赶紧去医院治伤,她对护士大声呵斥,因为护士上药时弄疼了她。护士回到家里对母亲大声呵斥,因为母亲做的饭菜不合她的口味。母亲并不生气,温和地对她说:“好孩子,明天我一定做你合口的。你忙了一天一定很累,吃了饭就休息吧,我给你换了一床新被子。”“怨恨循环”终于在浓浓的亲情里化解了。生活中免不了会有怨恨,怨恨最容易感染和循环。当您遇到“怨恨循环”时,您不妨试一试用宽容和爱心去化解它。
我们通过学佛修行,就是让自己坚强起来,自信起来。真正的出离心是一种勇敢的心,敢面对,敢承担,没有什么可怕的。人的力量,也可以说是心的力量是很大的。我们就是信心不足,做什么事情都不专心、不认真,所以力量发挥不出来。你真能坚强、勇敢地去面对、去承担,有信心、有决心的话,没有什么做不到的。但是我们在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,心里总是有很多犹豫,没有勇气,没有那种无所畏惧的劲头。 通过学佛修行,把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、真理都弄得一清二楚了,像《心经》里讲的那样,“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”真正明理了,是无所畏惧的,那个时候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与力量。之前,我们本具的光明还是没有显现出来。其实光也好,莲花也好,都是以这样一个有形状的东西来比喻心的本具能量。其实佛性没那么复杂。 真正的成就者,该拿的时候拿得起,该放的时候放得下,心里丝毫不受染污。什么叫净呢?就是干净、清净、没有被染污。佛法讲,不染叫净,不邪叫正,不散乱叫定。什么叫妄心?就是凡心杂念。把注意力放在对自己、对社会、对众生有用的事情上,才叫真心,才有力量,这是禅。禅定本身就是一种力量。 我们有时候是好心好意地对待众生,但是为什么给自己带来了烦恼呢?还是执着,还是没有放下,还是没有透彻地懂得因果,还不是很明理。对众生不理解的时候,还是想逃避。众生就是这样的,我们应该慈悲,应该摄受,不应该逃避。 为什么佛有那么大的慈悲,“无缘慈悲”?因为他有智慧。什么是佛的智慧呢?知道轮回苦,知道众生迷。众生为什么轮回呢?就是因为迷在里面。其实很简单,很容易,转念业消,但是这个小小的念就是转不过来。于是佛对这些众生就更慈悲,更怜悯。 其实轮回、涅槃,净土、娑婆,佛、凡夫,就好比手背和手心。手背是凡夫,翻过来手心就是佛。手背是轮回,翻过来手心就是涅槃。手背是娑婆,翻过来手心就是净土。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化成千手千眼,用一千只眼睛看众生,用一千只手救众生呢?他是着急。但是那种着急不是执着,千手千眼也不是一种真实的形象,而是大慈大悲的一种象征。实际上没有必要烦恼,没有必要痛苦,但众生就是烦恼,就是痛苦。所以观世音菩萨就想拔除众生痛苦,给予众生安乐。悲是拔除痛苦,慈是给予安乐,合在一起叫慈悲心。 为什么小乘修行者在山上修行?因为他接受不了这些外境。他有慈悲心,但是没有大慈大悲心,所以他不敢面对。但是大乘不一样,大乘修行者是在红尘中修行。为什么叫菩萨摩诃萨?摩诃萨有勇士的含义。为什么叫勇士呢?就是敢面对。他有大慈大悲心,他要救度众生,就要到社会中,就要面对这些是非。不能舍弃这些众生,否则就不是勇士,就不是菩萨摩诃萨了。 愚痴颠倒是凡夫的一种本性,所以我们更应该慈悲他们,摄受他们,通过各种善巧方便,该软就软,该硬就硬。佛像为什么有寂静和忿怒的呢?那是善巧方便啊!需要硬的时候,手段要硬一点;需要软的时候,手段要软一点。善巧方便是很重要的。你不能永远是软的,那样度不了众生;但如果你一直是硬的,也度不了众生。 所以要通过各种善巧方便去度化众生。 有的众生今生今世就能被救度,有的众生来世可以被救度,有的众生是很多生生世世以后才能被救度。但是你不能厌烦,或者舍弃这些众生。现在有的人根本不了解佛法,甚至还诽谤佛法,这样的情况下,我们也不能舍弃他们。虽然没有面对面交流的机缘,但是我们也要默默地发心发愿:愿他们将来也能遇到佛法,愿我将来成佛的时候,他能成为我的眷属,使我能够引导他,救度他。 处处都要发善心,处处都要结善缘。这样,将来我们的恶缘就少了,善缘就多了,利益众生的范围就大了。有的佛利益众生的范围广一些,有的佛利益众生的范围小一些,这和愿力有关。比如辟支佛有两种,其中一种,是一个人单独在一个地方,虽然成就了,但是他没有眷属。这与他在因地时的愿心、愿力有关系。 你能够善待众生,众生也一定会善待你。你觉得他不好,想伤害他,众生不一定不知道,心的感应谁都有。你有好的感,肯定会有好的应;你有不好的感,肯定也会有不好的应。自己一定要好好发心,不要受别人影响。修大乘佛法的人更应该怜悯、慈悲众生。 凡夫的本性就是这样。他高兴了,就会赞叹你,而且特别夸张;他不高兴了,就会诽谤你,也会特别夸张。凡夫的脸色也是变化无常的,一会儿高兴,一会儿生气。别总是计较这些,这都很正常。应该慈悲、善待他们,愿将来能够救度他们。这样你才有机会救度他们。 是出家学佛修行,还是在工作中学佛修行,这都要随缘。其实边工作边修行也可以。我们现在有大圆满法了,就什么都有了。一定要珍惜这个法,一定要好好学修这个法。真的,佛法才能改变我们,佛法才能纠正我们,佛法才能救度我们。我们能以佛法去工作、去生活,绝对是没有问题的,只会越来越好。佛法是种活法,生活就是修行。这样去修,进步会相当大。这样去修,学一个得一个,修一分得一分,绝对是的。 能够对佛、对佛法、对佛教做出贡献,这是对众生最有利的。好好发心,该得到的一定能得到。好好修行,改变自己的心态,改变自己的人生。这些真的非常重要,这不是今生今世的事,是生生世世的事,是个头等大事。至于世间上的那些事,我经常跟大家讲,有多大的福报就享受多大福报,别太追求了,都是无常的,都是带不走的。你能吃多少,能穿多少?到时候还是别人的,还是社会的。 任何一种业,都有四种果报。今生会有这么多的受用,肯定是前世布施了;今生愿意付出,舍得布施,这也是前世布施的同行等流果。有的人再追求,再付出,也得不到;有的人不用付出太多,就能得到。为什么?这是修来的。 在哪儿都一样,多发善心,多种善根,把所有的善根、福德资粮都存在阿赖耶识中,存在法界银行里,这样你才会永恒地拥有它们,无论何时何地。现在你拥有的这些,只是在一个地区、一个空间里的,不是全面的。好多人对这个道理还是不明白,还是没有深信。其实你付出的越多,得到的回报就越多,这不会有假的。不管是在家里,还是在单位,还是在社会,多付出,绝对是有回报的。 我们通过学佛修行,就是让自己坚强起来,自信起来。真正的出离心是一种勇敢的心,敢面对,敢承担,没有什么可怕的。人的力量,也可以说是心的力量是很大的。我们就是信心不足,做什么事情都不专心、不认真,所以力量发挥不出来。你真能坚强、勇敢地去面对、去承担,有信心、有决心的话,没有什么做不到的。但是我们在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,心里总是有很多犹豫,没有勇气,没有那种无所畏惧的劲头。通过学佛修行,把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、真理都弄得一清二楚了,像《心经》里讲的那样,“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”真正明理了,是无所畏惧的,那个时候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与力量。之前,我们本具的光明还是没有显现出来。其实光也好,莲花也好,都是以这样一个有形状的东西来比喻心的本具能量。其实佛性没那么复杂。真正的成就者,该拿的时候拿得起,该放的时候放得下,心里丝毫不受染污。什么叫净呢?就是干净、清净、没有被染污。佛法讲,不染叫净,不邪叫正,不散乱叫定。什么叫妄心?就是凡心杂念。把注意力放在对自己、对社会、对众生有用的事情上,才叫真心,才有力量,这是禅。禅定本身就是一种力量。我们有时候是好心好意地对待众生,但是为什么给自己带来了烦恼呢?还是执着,还是没有放下,还是没有透彻地懂得因果,还不是很明理。对众生不理解的时候,还是想逃避。众生就是这样的,我们应该慈悲,应该摄受,不应该逃避。为什么佛有那么大的慈悲,“无缘慈悲”?因为他有智慧。什么是佛的智慧呢?知道轮回苦,知道众生迷。众生为什么轮回呢?就是因为迷在里面。其实很简单,很容易,转念业消,但是这个小小的念就是转不过来。于是佛对这些众生就更慈悲,更怜悯。其实轮回、涅槃,净土、娑婆,佛、凡夫,就好比手背和手心。手背是凡夫,翻过来手心就是佛。手背是轮回,翻过来手心就是涅槃。手背是娑婆,翻过来手心就是净土。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化成千手千眼,用一千只眼睛看众生,用一千只手救众生呢?他是着急。但是那种着急不是执着,千手千眼也不是一种真实的形象,而是大慈大悲的一种象征。实际上没有必要烦恼,没有必要痛苦,但众生就是烦恼,就是痛苦。所以观世音菩萨就想拔除众生痛苦,给予众生安乐。悲是拔除痛苦,慈是给予安乐,合在一起叫慈悲心。为什么小乘修行者在山上修行?因为他接受不了这些外境。他有慈悲心,但是没有大慈大悲心,所以他不敢面对。但是大乘不一样,大乘修行者是在红尘中修行。为什么叫菩萨摩诃萨?摩诃萨有勇士的含义。为什么叫勇士呢?就是敢面对。他有大慈大悲心,他要救度众生,就要到社会中,就要面对这些是非。不能舍弃这些众生,否则就不是勇士,就不是菩萨摩诃萨了。愚痴颠倒是凡夫的一种本性,所以我们更应该慈悲他们,摄受他们,通过各种善巧方便,该软就软,该硬就硬。佛像为什么有寂静和忿怒的呢?那是善巧方便啊!需要硬的时候,手段要硬一点;需要软的时候,手段要软一点。善巧方便是很重要的。你不能永远是软的,那样度不了众生;但如果你一直是硬的,也度不了众生。所以要通过各种善巧方便去度化众生。有的众生今生今世就能被救度,有的众生来世可以被救度,有的众生是很多生生世世以后才能被救度。但是你不能厌烦,或者舍弃这些众生。现在有的人根本不了解佛法,甚至还诽谤佛法,这样的情况下,我们也不能舍弃他们。虽然没有面对面交流的机缘,但是我们也要默默地发心发愿:愿他们将来也能遇到佛法,愿我将来成佛的时候,他能成为我的眷属,使我能够引导他,救度他。处处都要发善心,处处都要结善缘。这样,将来我们的恶缘就少了,善缘就多了,利益众生的范围就大了。有的佛利益众生的范围广一些,有的佛利益众生的范围小一些,这和愿力有关。比如辟支佛有两种,其中一种,是一个人单独在一个地方,虽然成就了,但是他没有眷属。这与他在因地时的愿心、愿力有关系。你能够善待众生,众生也一定会善待你。你觉得他不好,想伤害他,众生不一定不知道,心的感应谁都有。你有好的感,肯定会有好的应;你有不好的感,肯定也会有不好的应。自己一定要好好发心,不要受别人影响。修大乘佛法的人更应该怜悯、慈悲众生。凡夫的本性就是这样。他高兴了,就会赞叹你,而且特别夸张;他不高兴了,就会诽谤你,也会特别夸张。凡夫的脸色也是变化无常的,一会儿高兴,一会儿生气。别总是计较这些,这都很正常。应该慈悲、善待他们,愿将来能够救度他们。这样你才有机会救度他们。是出家学佛修行,还是在工作中学佛修行,这都要随缘。其实边工作边修行也可以。我们现在有大圆满法了,就什么都有了。一定要珍惜这个法,一定要好好学修这个法。真的,佛法才能改变我们,佛法才能纠正我们,佛法才能救度我们。我们能以佛法去工作、去生活,绝对是没有问题的,只会越来越好。佛法是种活法,生活就是修行。这样去修,进步会相当大。这样去修,学一个得一个,修一分得一分,绝对是的。能够对佛、对佛法、对佛教做出贡献,这是对众生最有利的。好好发心,该得到的一定能得到。好好修行,改变自己的心态,改变自己的人生。这些真的非常重要,这不是今生今世的事,是生生世世的事,是个头等大事。至于世间上的那些事,我经常跟大家讲,有多大的福报就享受多大福报,别太追求了,都是无常的,都是带不走的。你能吃多少,能穿多少?到时候还是别人的,还是社会的。任何一种业,都有四种果报。今生会有这么多的受用,肯定是前世布施了;今生愿意付出,舍得布施,这也是前世布施的同行等流果。有的人再追求,再付出,也得不到;有的人不用付出太多,就能得到。为什么?这是修来的。在哪儿都一样,多发善心,多种善根,把所有的善根、福德资粮都存在阿赖耶识中,存在法界银行里,这样你才会永恒地拥有它们,无论何时何地。现在你拥有的这些,只是在一个地区、一个空间里的,不是全面的。好多人对这个道理还是不明白,还是没有深信。其实你付出的越多,得到的回报就越多,这不会有假的。不管是在家里,还是在单位,还是在社会,多付出,绝对是有回报的。
看老黄历举报投诉方式:电话: 邮箱:
(接受色情、低俗、侵权、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)
版权所有:看老黄历Copyright © 1996-2022 闽ICP备2021002823号-30
All Rights Reserved